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影像还原技术在民俗民风传承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民风民俗保护中,传播是保护的重要措施,传承是保护这些古老文化的目标。传承与传播对于激发民风民俗的内生力而言至关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

在民风民俗保护中,传播是保护的重要措施,传承是保护这些古老文化的目标。传承与传播对于激发民风民俗的内生力而言至关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规定各缔约国要“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群体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我国在201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1]

民风民俗保护是最近比较热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其中传承与传播是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民风民俗传承与传播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在广西富川较为盛行的砍牛祭奠先人的习俗,目前其生存环境日渐恶劣,如何把影像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与砍牛习俗相结合,吸引当代年轻群体的眼球,助推砍牛习俗的传播与传承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1 砍牛习俗的生存现状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集居着大量的瑶族人口,至今留存着历史悠久的民风民俗。盘王是瑶民所信奉的精神世界领袖,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瑶民们会聚集在一起举办砍牛祭盘王的活动,并以跳长鼓舞、唱大戏、放鞭炮等形式祭奠盘王。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汉族文化的影响,富川瑶族自治县盛行的砍牛祭盘王活动在形式与流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逐渐固化成一种特有的表现方式。最早,富川的各种大小庙会都会举办砍牛祭祖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力度不断加大,年轻一代纷纷外出务工,该习俗的生存环境变得愈发恶劣,故而后来该活动改成了每隔五年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当天举办一次大规模砍牛祭奠盘王的盛典,后人称之为盘王节,节日当天,全国各地的瑶民纷纷前来,欢聚一堂。

相关资料记载,砍牛祭祀盘王的习俗源于南朝,一直以来都是以世代相袭、民间传授等方式进行传承。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汉族文化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大,瑶人所处的语言环境的变化,砍牛习俗未能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其生存环境受到很大冲击。除此之外,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离开了瑶乡,对瑶族砍牛习俗知之甚少,更无法传习,瑶族砍牛习俗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近几年,国内不少专家学者为了把砍牛祭祀这个文化保存下来,纷纷前来实地考察,并开展研究。

2 砍牛习俗的传说及社会价值

富川瑶族自治县砍牛祭祀盘王的传说众说纷纭,但主要还是以《富川县志·附录》里所记载的为主导。通过解读县志中砍牛祭祀盘王的故事,我们发现在瑶族文化中自古就有砍牛祭祀先人的做法。按照瑶家习俗,每十二年会举办一次大型的砍牛活动,把牛头供奉给先人,然后每人都会分到牛肉,不论老少,这种传统习俗代代相传[2]。而富川瑶民砍牛将牛头祭祀盘王,将牛肉割成条来分给族人食用,也是因为瑶民们认为盘王是他们的领袖,他们的一切都是盘王给予的,所以通过这种方式祭祀来感谢盘王为他们带来幸福生活,同时也祈祷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3]。

砍牛祭祀盘王是我国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当时社会瑶族人民用于传播知识、交流情感、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如今它又成为让认识瑶族历史、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保护、传承和传播砍牛习俗对传承瑶民淳朴民风,充实瑶民的精神世界,保持和促进瑶民之间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连接我国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3 砍牛习俗影像化的现实必要性

3.1 影像化是瑶人砍牛习俗文化保存传播最有效的技术方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民俗民风赖以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发生了“毁灭性”的变化,生存环境堪忧,砍牛习俗的传播与传承也不得不由原来的代代相传的方式转变为通过影像化的手段进行保存、传承。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26日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影像产品是一种艺术创作和休闲娱乐方式,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是炙手可热的影视文化产业,能够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之中的视觉影像工具[3]。影像技术与民俗活动的结合将极富感染力、亲和力,尤其对当代青少年群体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完全符合他们对知识的猎取习惯。同时,当代影视产业还肩负着传承与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持国际文化多元性、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正确引导未成年人价值观的重担。从这些角度出发,不难看出影像技术应当是当代民风民俗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也是作为一种促进民风民俗传承与传播的有效方式。

文章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网址: http://www.yxyjyyxyy.cn/qikandaodu/2021/0120/615.html



上一篇:无穷小量在函数极限中应用探析
下一篇:CT与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投稿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编辑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版面费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论文发表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