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浅谈中国医学影像的变迁史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医学影像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过70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现在已经成为设备先进、专业设置齐全、诊疗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方向明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医学影像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过70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现在已经成为设备先进、专业设置齐全、诊疗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方向明确并具有特色的学科。如果要给70年的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医学影像学的变迁无疑是华美、炫目、精彩的篇章,让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一起走进放射科,走进那一个个历史的瞬间。
1设备与环境的改善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离不开设备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室设备得到不断引进和更新。早期,医院放射科医师尚在黑暗中工作,胶片冲洗是手工操作,在暗室内将胶片从片盒中取出夹在片夹上,程序化地从显影、定影到水洗,并随时观察冲洗情况,然后拎出滴水或烘干的胶片放在观片灯上观看。30多年前,放射科可谓进行了暗室的革命,胶片冲洗从手工操作逐渐向机械化迈进,首先是自动洗片机的发明,让我们脱离了纯手工操作和人工随时观察冲洗进程。然后到先进的激光干式相机的出现,全明室操作的机械化流程,真正把我们从黑暗带向光明。胸部透视的年代,放射科老前辈们首先需要提前做好眼睛的暗适应,然后穿着厚厚的铅围裙,带着患者进入黑暗的机房。胸部透视和特殊造影检查随着电视透视和数字胃肠机、DSA等大型设备的引进,让我们终于可以脱掉沉重的铅围裙,坐在明亮的、与患者隔离的操作间内进行操作。
随着计算机与影像设备制造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放射科得到飞速发展。X线成像从最初的暗盒摄影,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计算机X线摄影(CR),进入21世纪数字X线摄影(DR)的出现使X线成像真正实现了数字化。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目前几乎已经完全实现了数字化X线摄影。
1972 年首台CT诞生,标志着放射影像进入计算机断层成像时代,在减少组织重叠的同时,还把X线的密度分辨力提高了约20倍,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CT发明者麦克劳与豪斯菲尔德也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奖。20世纪90年代,螺旋CT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使动态增强扫描成为可能,有利于病变的检出与定性诊断。21世纪初,多排螺旋CT问世并快速发展,探测器的排数从最初的4排,逐步增加到8排、16排、64排、128排,直至256~320排,并同时出现双源CT等技术。CT成像速度显著加快,使心脏CT成像成为临床较为常规的筛查与诊断方法;能谱成像的出现使CT图像的组织对比增强,并可获得更多的组织特征信息。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引进了首台CT,而目前16排以上的多排螺旋CT已经普及到县级甚至县级以下医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CT的装机量已经突破3万台。同时国产的CT设备也在国内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并远销到国外。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用于临床的MRI也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创举,MRI发明者劳特布尔与曼斯菲尔德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40年来MRI发展迅速,场强也从原来的0.5T以下为主发展为1.5T~3.0T为主,7.0T设备也开始应用于临床。MRI具有无辐射、软组织对比更好、多参数成像、功能成像等优势,在神经系统、关节、腹部实质器官等部位的疾病评价方面不同程度地优于CT,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自从我国于1985年引进了第一台MRI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临床MRI装机量已经突破2万台。国产MRI的质量也越来越好,部分产品可与进口同类产品媲美,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高。
2放射影像资源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逐步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信息和视频的临床应用使远程会诊已经不再是梦想,为及时准确诊断并制订准确治疗方案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抢救时间。早期,放射科老前辈们还需要抱着厚厚的胶片,借助观片灯,一张一张地阅读结果。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PACS系统已经被各级医院广泛使用,医学影像学真正实现了无胶片化工作、远程会诊、线上管理的工作模式,成为现代网络科技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示范科室。
文章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网址: http://www.yxyjyyxyy.cn/zonghexinwen/2020/0912/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