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美术研究中国画所要求的书法性线条所承载的深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风景到山水之变,画中留白的有无,应是个极关键的因素。而在中国山水画中,云便是留白——此乃有无之“无”也!而留白——有无之“无”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作用,则是尤为重要
从风景到山水之变,画中留白的有无,应是个极关键的因素。而在中国山水画中,云便是留白——此乃有无之“无”也!而留白——有无之“无”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作用,则是尤为重要、最为关键的。
在我看来,画山水关注和探究云山,至少有两重意义:
一是,云霞本身能幻成山水——可见之于我之前所举图例,其实,海市蜃楼亦云气之幻也。彼可反映云烟团聚则成形、散逸则成气的造化构成规律,而探究山水气韵,团聚成形、散逸成气的造化构成规律,当是不可忽视的。
二是,因云山体现留白之衍生与变幻最为奇妙,山和云的定数与变数关系,使山水成为一个活性变幻的演绎系统。探究和把握这个活性变幻之演绎系统,将会给山水画带来丰富而奇幻的拓展空间。
若要表现云山,非得考虑“面”的介入。中国画之所谓泼墨画法,便是由画云山才产生的。泼墨,便是表现“面”。
可是,中国画历来重“线”而轻“面”。
唐代那位对后世文人画观念影响极大的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便认为:泼墨不谓之画,不堪仿效。宋代二米父子的“米氏云山”,那是文人画的水墨杰作,但南宋张元幹虽承认它“能发云烟杳霭之象于墨色浓淡之中”,却又指摘其“有千里而不见落笔处,讵可作画观耶?”而后世文人画观念之偏狭,便是对米画米点作干笔化处理,如元代学米的大家高房山便是如此,而后世不少文人画家号称学米,其实学的是高房山的干笔米点。这其实是取消了米画的水墨意趣,乃重“笔”轻“墨”、重“线”轻“面”之体现。
明代董其昌真有眼光。虽然其南北宗论仍不免有宗派偏狭,但他仍赞扬南宋的马远、夏圭,是“寓二米墨戏于毫端”。董其昌又指出:“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成画,夫学者每念惜墨、泼墨四字,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 “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合之,乃成画诀。”董其昌主张在画中用墨“惜”与“泼”要相辅相成,关注线与面的对比互动;作为后世之知音,李可染曾将“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合之,乃成画诀”题写在其得意之作上,可见他对董其昌此说的欣赏和会心之悟。
在此,我们先分别说一下惜墨和泼墨:
所谓惜墨画法,其主要形态是使用毫尖的枯笔点线,多用中锋或略偏锋,以勾廓留空来表现对象。这是宋元明清以来,传统用得最多的一种用笔形态。这种惜墨用笔注重于毫尖笔性的自如发挥,不大讲究墨法的变化,其明显的特征,是重笔轻墨。董其昌把宋代李成封为惜墨画法的宗师。可以认为:其后李公麟之白描人物、苏东坡之疏竹、扬无咎之“村梅”、赵孟坚和郑思肖之兰,乃至元明清的干笔淡墨山水,皆是惜墨画法的衍化拓展。
而所谓泼墨画法,其主要形态多用侧锋,使用笔肚乃至笔根,用横扫或点笃的排比笔法,来表现色墨的块面。董其昌把唐代王洽封为泼墨画法的宗师。之后的二米、梁楷和李唐,则延伸发展了泼墨画法。
必须指出,现在不少人对于表现块面之泼墨有所误解,认为“泼”就是把墨或色倒上去。其实真正高明的“泼”,要在浑化与清新的交映中寻求灵变的气机,要在笔、墨、色或干或湿、或破或积的累加交叠中,灵动地参用笔、墨、色及水的技巧,在具体运作中,还需考虑时间火候和媒材因素。若只是把墨或色泼倒上去,其效果肯定是烂而无骨,那肯定是不合中国画的理法赏鉴的。
可惜的是,由于传统文人画观念之偏狭,泼墨画法多被诟病,即便是师从董其昌的四王,亦弃泼墨而只用干笔惜墨。董其昌说泼墨、惜墨“两家合之,乃成画诀”,而在中国画长时期的实际发展中,本来应该兼重的两种画法,却只被看重惜墨,使本来应相辅相成的两种画法,呈现出跛脚状态。
云山画法最早是由泼墨来表现的,故有“泼墨云山”之谓。但我研究云山画法,发现董其昌所说的泼墨、惜墨“两家合之,乃成画诀”,比单单用泼墨来画云山效果更好,是更趋完美的云山画法。尤其是——若能参透泼墨、惜墨之奥窍,实乃解悟线与面相参而相映、开启中国画现代创新之钥匙!
以下,是我个人对泼墨、惜墨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特异感悟,——由此,我悟到点线面之立体交叠构成,它对于解悟中国画笔墨之浑厚——混糊与显醒之转化,当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文章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网址: http://www.yxyjyyxyy.cn/zonghexinwen/2021/022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