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影像】中国影像方志 | 通江:一条道,交融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CCTV-10 23:1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 通江篇 通江篇 预告篇 探米仓古道 寻中华文化 蜀道,古代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给通江县带来了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CCTV-10
23:1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 通江篇
通江篇 预告篇
探米仓古道 寻中华文化
蜀道,古代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给通江县带来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悠久的历史。
扼守蜀道咽喉的通江,演绎出了一段段传奇的历史。汉中王刘邦为平定三秦,以通江为根据地储粮屯兵。逐项羽,主长安,灭楚兴汉。传说,在得到天下后,刘邦将此地赐名为“得汉城”。
位于川陕交界处的通江县,地处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是古蜀道米仓古道的必经之地。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原来的诺水县更名为通江县,寓意“水路唯出,通江达海”,通江地名沿用至今。
溯巴蜀文化 育通江“三李”
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古老院落“翠云居”,已经成为了通江人心目中的文化坐标。位于通江县兴隆镇紫金村的“三李”故居,向世人诉说着此地不平凡的过往。
父子三人,同朝为官。一门三杰,著述颇丰,书收《四库》。在康雍乾之世,名动一时,被称为“通江三李”。
通江三李家族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后世族人,也随巴山秀水一同融于通江儿女的血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力量。
追红色文化 忆川陕首府
通江县沙溪镇的王坪村,一座烈士陵园掩映在其中。这座中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此,长眠着数万革命英烈,也铭记着一段峥嵘岁月留下的红色记忆。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翻秦岭,越巴山,从通江两河口入川,以通江为首府,创建了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位于通江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医护人员为保存和壮大红军实力、推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这里长眠着名红军烈士的烈士陵园,庄严雄伟,松柏常青,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通江河流淌着红色记忆,大巴山铭记着革命英灵。通江,这个被誉为中国红军之乡的革命老区,传承着中国革命的不朽精神。
品通江银耳 观溶洞之奇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通江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恰好适宜于银耳的生长。位于通江县城西北方的陈河镇,雾露溪潺潺流过,溪水在九湾十八包中孕育出了一个中国银耳之乡。
早先的通江银耳,靠自然生长,产量有限。为了加大产量,通江银耳在清代中叶后开始进行人工培育。清光绪年间,通江成功实现了人工培育银耳,也一直致力于研究银耳人工接种栽培的新方法。
通江通过不断地摸索,开辟出一条银耳高端市场的发展之路。开拓创新的通江人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让小小银耳走出了大巴山,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通江溶洞是中国研究岩溶的重要地方,经过对自然资源的整合,对通江溶洞进行开发,因溶洞数量集中,一直吸引着大批地质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从生态旅游到特色民俗文化的建设,近年来,通江县通过整合全域自然资源,让生态旅游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文章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网址: http://www.yxyjyyxyy.cn/zonghexinwen/2021/0424/1182.html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投稿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编辑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版面费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论文发表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