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05/29]
为抗疫“天使”留影像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本报记者 胡春娜 实习生 杨世柯 “我年轻,身体素质好,个子高,这在摄影过程中占优势。”6月17日,与记者聊到和从事职业的缘分,付锐谈话中透着幽默。 付锐,80后,中国摄影家
□本报记者 胡春娜 实习生 杨世柯
“我年轻,身体素质好,个子高,这在摄影过程中占优势。”6月17日,与记者聊到和从事职业的缘分,付锐谈话中透着幽默。
付锐,80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在郑州升达艺术馆内,收藏了付锐拍摄的“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汉东湖磨山樱花园”等作品。其中有些是他在武汉战“疫”时拍摄的专题作品,曾在网络热传,阅读量达1.2亿次。
沉甸甸的摄影器材,是他出门的必备。除了相机,还有长焦“大炮”、三脚架、无线传输组合、大容量的高速存储卡,以及无人机等相关设备,看起来“高大上”。不过,他的摄影生涯,还要从老式胶片机说起。
2004年,付锐从表哥那里借来了一台上世纪90年代的胶卷相机。那时的他,看见美好的事物就拍下来。
两年后,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高光”时刻:2006年,上大学的他在学校拍摄的一幅照片《梦归林》,入选“2007亚洲青年摄影展”,还获得了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
金奖没有带来多少奖金,却能证明实力水平。就在这个时候,他承担了一个文艺志愿者服务项目,被分配到周口市的几个乡村拍摄留守儿童。
三年里,他拍摄了上千张留守儿童的照片,其中有五六十张在全国多地展出。人们通过镜头,了解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喜怒哀乐。
“这次志愿活动,让我坚定了用影像去记录社会、记录时代的想法。”付锐说。自此,他一次次将镜头聚焦文艺志愿活动。
随后,他参军入伍,退役。相机始终在手里,脚步穿梭在城市与乡村。
“虽然相机只是一种工具,但我要利用好这个工具,通过镜头传达我的心声。”如果说,用镜头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是付锐的热爱,那么疫情期间在武汉志愿拍摄的35天,让付锐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作为一个摄影家的社会责任感。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本的生活,一场对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考验就此悄然拉开。在得知河南将派三名摄影志愿者前往武汉的消息时,他第一时间向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打报告,请求前往武汉。
在武汉拍摄的日子里,他用镜头记录了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医疗队员的千余幅肖像,为他们留下了援鄂期间“最真实的一面”。寒冷的夜幕中默默坚守岗位的社区保安,在消毒区排队等待运送物资的货车司机,每天认真消毒各个角落的环卫工人……付锐用镜头将他们默默奉献的样子记录了下来。
35个日夜,付锐创作了《守夜人》《看见》《瞰武汉》等多个专题。尤其是《瞰武汉》,成为当时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组热图,先后在多个媒体平台发表,并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战“疫”特别节目中展示。后来部分作品被收入《100位摄影人镜头中的抗疫故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对我来说,武汉的所见所闻是我一次身心的蜕变。虽然时间不长,但令我终生难忘。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会继续用自己的镜头对准人民群众。”
今年2月24日,付锐再一次乘坐高铁来到武汉,当时的站台上旅客熙熙攘攘,已恢复了往日的模样。那一刻,付锐又举起相机,时钟正好停留在18点30分,正是他2020年到武汉的时间。
作者:胡春娜
来源:河南日报
文章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网址: http://www.yxyjyyxyy.cn/zonghexinwen/2021/0623/1577.html